我国肿瘤早筛工具走向多元化精准化

2024-07-30 181 0

,  在政策护航下,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癌症早筛早诊活动。图为利用车载CT为居民筛查肿瘤。,  研究表明,针对癌症高风险人群开展肿瘤筛查与早诊早治,可有效提高早诊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负担。当前,临床已有哪些成熟的肿瘤筛查技术和工具?我国在癌症早筛领域取得哪些突破?如何进一步加强癌症筛查力度,推动我国肿瘤防治工作?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肺癌、消化道肿瘤,以及在血液中能检出相应肿瘤标记物的癌症,相对容易在早期筛查出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移植与免疫治疗病区副主任刘卫平说。,  “当前,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是临床中相对成熟的癌症筛查手段。”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主任张贺诚介绍,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光检查、超声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检查等。这些检查方法可以通过影像提供潜在肿瘤信息,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和是否出现远处转移。内镜检查主要包括胃肠镜检查、宫腔镜检查、气管镜检查等。实验室检测手段则主要包括血液肿瘤标志物浓度检测、涂片细胞学检测等。,  2022年,我国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三大消化道癌的发病率位居前列。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医生可通过胃肠镜进行有效早筛,直观观察到消化道黏膜的微小病变,如息肉、溃疡及早期癌变等。,   技术进步助力早筛,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手段日趋精准。”张贺诚介绍,以肺癌筛查为例,早期的X光检查对早期肺癌以及隐匿部位肺癌的检出率很低;后来发明的CT机可以清楚显示肺部直径小于1厘米的磨玻璃结节;随后PET-CT机问世,小至1—2毫米的结节和病变都能被它显示在胶片上。这对于肺癌的早期筛查和定期跟踪意义重大。肺癌细胞增殖需要时间,通常细胞数量在3到6个月的时间里增加1倍。如果能在超早期获知肺癌的潜在风险,患者就可以每隔3到6个月定期复查,监测微小病变是否发生快速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