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2024-07-30 165 0

  作者:何秀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将“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列为科技强国必须具备的5个基本要素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是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一环,体现了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决心,为我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创新生态是一个复杂网络结构,通过组织间的网络协作,整合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或创新资源,构建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的创新网络关系。准确理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基本内涵,重点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重点在于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我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服务。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开放为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意味着既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坚持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又要以包容并蓄的胸怀学习世界先进创新成果。通过稳步扩大技术创新领域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推动中国在科技创新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汇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促进全球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持续加强与国外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破解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科技问题。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建设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化科研环境,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在于构建安全可控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研创新生态的韧性和灵活性。科技创新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潜在巨大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如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引发的侵权问题,以及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科技领域快速发展引发的一系列伦理和安全问题等。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一方面意味着要逐步破除制约开放创新的制度藩篱,完善畅通资金、人才、知识等创新资源跨境流动的体制机制,全面创新科技治理模式。通过构建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制度,为创新成果提供有力保障,营造一个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环境,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意味着要加强安全保护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安全技术研究,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安全治理技术体系,并增强包括数字安全等在内的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以技术创新推动安全治理,形成一个透明、稳定和可预期的科技创新环境。,    2.深刻理解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意义,  实现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有利于加快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聚集全球优质创新资源,通过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强化创新主体间的研发合作、产权转移、技术转让、人才流动、资源共享,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联合优势科研力量,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和战略协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形成重大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创新成果,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的突破,杜绝关键技术、产品被“卡脖子”现象,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科技创新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加快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除了促进技术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直接动力之外,还有助于构建高标准的科技创新体系,这是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政策体系,营造尊重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使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地流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领域。同时,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也有利于构筑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匹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