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农=很土?罗锡文院士为“农”字专业正名
7月3日,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创中国”广西行科技经济融合论坛在广西南宁举办。期间,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接受了光明网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当前社会对农业的认知需要“更新”,倡导更多人关注农业,鼓励青年学子树立“强农报国”之志,报考农业类院校及相关专业。,
, 罗锡文认为,当前社会上对农业可能仍然有刻板印象,觉得相比于计算机等专业,农业显得不够“高大上”。, 当天,罗锡文院士以《广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为题,介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前景与实践。他表示,无人农场技术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建立了30多个示范点。通过运用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和精准化作业等关键技术,无人农场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现在要转变一个观念,我们是和泥巴打交道,但是我们是用机器人来跟泥巴打交道,转变了原来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举例说,现代化的无人驾驶插秧机已经能够高效地完成60亩田地的插秧工作,远胜于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工插秧效率;设施大棚和植物工厂通过精准控制光、温、水、气等环境因素,不仅提高了蔬菜的产量,更提升了品质。在贵港的水稻智慧无人农场,采用无人驾驶技术后,预计亩产超过600公斤,达到当地最高水平。, “未来的农业就是无人农场!”, 罗锡文告诉记者:“我不知道50年、100年以后计算机会发展到什么样子,但是我知道50年、100年以后我们还吃饭,我们还需要农业,我们还需要农机。所以,如果大家都不搞农业了,谁来种地?”, 他进一步阐释,尽管现在可以合成淀粉,但人们仍然更倾向于食用自然种植的水稻。农业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的更生动活泼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