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加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2024-07-31 235 0

老工业基地加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今年一季度,辽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曾经为中国工业贡献了1000多个全国第一,诞生了鞍钢、沈鼓、沈飞等一批大国重器领军企业,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征程上,辽宁传统产业如何振兴发展?,  近年来,辽宁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10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增速,经济总量站上3万亿元台阶。今年一季度,辽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3.6%、21.6%。, ,  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盾构机主轴承国产化,难度在哪?“千难万难,最难的还是材料研发。”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隧道掘进装备分厂副厂长陆霞给出答案,盾构机主轴承不能自主制造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  为此,辽宁省沈阳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北方重工联合产业链上下游40多家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开展联合攻关。,  “我们将攻关方向瞄准稀土轴承钢研究,从源头解决主轴承的材料问题。”与北方重工协同攻关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殿中介绍,通过控制氧含量,成功研制出的稀土轴承钢拉压疲劳寿命提高40多倍,滚动接触疲劳寿命提升40%。,  随着盾构机自主可控制造“最后一公里”的成功打通,北方重工目前已全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压平衡盾构机、泥水平衡盾构机、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煤矿巷道掘进机等一系列隧道工程装备的设计研发和制造技术。,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么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手机看视频时间久了有可能发烫,原因就在于半导体芯片的性能会随着温度发生改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团队瞄准这一“靶点”,持续攻坚研发出的温控芯片,从原材料配方到关键工艺技术,再到制造加工设备,全链条实现完全国产、自主可控。,  “在政策支持下,我们的科研成果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方式实现落地转化,成立了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产品已进入40余家企业的供应商体系,实现批量供货。”孙东明介绍。,  孙东明团队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是辽宁这片创新创业沃土里的一棵新苗。辽宁科教资源丰富,拥有61名两院院士和上百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如何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胜势?,  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精密轴承生产线上,一套套高速线材轧机轴承、轨道交通轴承等高端产品正在快速出产。“去年底,在国内一座特大型城市地铁增购车项目中,我们成功拿下该项目配套轴承的全部订单,今年开始批量供货,实现了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轴承的批量装车。”瓦轴集团董事长刘军介绍。,  去年以来,瓦轴集团全力以赴调整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聚焦高端优势产品,不断强链固链延链。“‘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投资25亿元进行高端技术升级改造,目前已启动特种轴承精密技术、高端装备轴承技术和高端轴承零部件制造等项目,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化轴承产业集团。”刘军表示。,  辽宁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特别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产业,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恰恰相反,厚重的工业“家底”、丰富的应用场景,正是辽宁发展的潜力和机遇所在。,  “工业是辽宁经济的命脉,辽宁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辽宁省省长李乐成表示,近年来,辽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去年以来,沈鼓集团全国首台150万吨/年乙烯“三机”、大船集团全球首艘M350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船、中车首台零排放混合动力调车机车、中航发“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