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起连续15年站上讲台授课,这位老教授说……

2024-07-30 151 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讲台上,  一位老人神采奕奕地为师生们讲授海洋石油装备新进展,  他叫方华灿,  今年94岁,  从80岁生日那天开始,  方华灿每年都会为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作讲座,  15年来未曾间断,  “我是乐哉乐哉,幸福感油然而生。”,  方华灿说,  “这么大岁数还能给这么多学生讲课,是我最大的幸福。”,,  2024年7月2日方华灿在学校向师生作学术报告。新华社发,  方华灿出生于1930年,  是我国海洋石油工程学科领域开拓者之一,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以上10项,  他编写的权威教材被翻译成外语,  不断再版,,  2024年7月9日方华灿介绍曾经编写的教材。新华社发,  站上讲台,就是一辈子!,  每次讲座,方华灿都要准备近半年时间,  通过“查、选、学、问、编、写、背、演”8个步骤,  精心设计、制作PPT课件,  讲座内容多为新兴前沿课题,  他说,老师备课与讲课是“一桶水”与“一瓶水”的关系,  最新一期57页课件的“这瓶水”,  就是从354页的背景资料“一桶水”中“挤”出来的,,  2024年7月9日,方华灿展示讲座前查询的学术资料笔记。新华社发,  90多岁了,为何仍如此敬业?,  方华灿说,是“两种精神”激励着他不断前进,
,  “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每当提起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  方华灿就忍不住激昂起来,  年轻时他曾在玉门油矿实习,  与石油工人们同吃、同工长达半年,  披着生羊皮抵寒、就着祁连山雪水吃饭,  艰苦恶劣的条件挡不住工人们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毅力,
,  方华灿感慨,  “我只是待了半年,石油工人们却要长年累月这样工作,,  一切都是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
,  有了这种精神上的激励,  以后遇到任何困难,  方华灿从不畏惧,  “报效祖国、忠于人民”,  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1951年在玉门油矿高地住所穿老羊皮工作服合影(前排右一为方华灿)。新华社发,  努力当一名好老师,  无私奉献的教育家精神是激励方华灿的另一种精神,  初到清华大学任教,  学校要求新老师开设新专业课,
,  不懂俄文,  方华灿就去“速成俄文”,  现学现译俄文资料,
,  来不及编写全书,  他编油印活页讲义,  边编边刻直到深夜,
,  没讲过课就“面壁”,  对着墙壁反复默讲,  熟练后才上讲台,,  1952年在清华大学石油系与系内部分青年教师合影(前排左二为方华灿)。新华社发,  1964年,我国发现大港油田,  方华灿备受鼓舞,  决定把研究方向从陆上石油矿场机械转向海洋石油装备,  为我国建成一流海洋石油行业培养新型人才,,  1989年在英国爱丁堡赫尔若瓦特大学海洋工程系给研究生讲课。新华社发,  没有教材,  他自己编写出版了《海洋石油钻采装备与结构》教科书,  做科研,  建立国内高校第一个海洋石油钻采设备研究室,  招收了国内第一批海洋石油装备研究生,
,  方华灿所在团队一步步开拓前进,  最终建立起“模糊概率断裂力学新学科分支”,,  20世纪80年代在华东石油学院试验室与研究生进行海洋钢结构疲劳试验(中为方华灿)。新华社发,  1996年,方华灿退休后,  又被聘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工程系教学专家组组长,  一干就是17年,,  2011年,方华灿在上海参加中国海洋油气钻采与工程装备高峰论坛时作学术报告。新华社发,  他说,  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是教育家精神的推动力,  也一直陪伴他到现在,  “我现在还在发着光,虽然已是风前残烛了,但是蜡烛不熄,奉献不止。”,  方华灿说,  青年学子生逢盛世,  更要树立起远大理想,
,  “生逢盛世恰当时,时代重任肩上扛。”,  方华灿说,  在战火纷飞的乱世,  救国报国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
,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  他希望青年学子将压力转变为动力,  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  记者:吴文诩、杨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