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质生产力,世界发展新动力
当前,全国各地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热潮。新质生产力源于中国,惠及世界,在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点燃了全球发展新引擎。, 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在载人航天、大飞机制造、核电技术、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近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并精准入轨,开启人类首次月背“挖宝”之旅。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极限深潜,国产大飞机C919、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投入商业运营。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投入商业运行。“中国天眼”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九章三号”量子计算机再度刷新光量子计算世界纪录,“祖冲之号”、“夸父”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机制,已经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建立了知识产权合作关系。中国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互惠互享,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优质动力和产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在实现量的增长的同时,更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5%,产业和需求的内部结构也都在积极改善。今年前4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3.8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7%,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等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中国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是正确的道路选择,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通过激发数字经济活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正进一步优化“中国智造”。中国新能源企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突破万亿元人民币。近期,国际上出现炒作“中国产能过剩”的邪调,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也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这与补贴无关,而是产品好坏的问题。面对物美价廉的商品,面对科技含量更高、更加耐用、更能满足要求的高品质产品,理性消费者当然会优先选择。这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产能优势,是提升世界经济质量和增进民生福祉的路径方式。, 新质生产力追求“绿”,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国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正努力构建和实施双碳“1+N”政策体系,推进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