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产能是从哪里来的

2024-08-05 277 0

  看待中国产能的形成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视野、辩证的角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继承优良传统,坚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创业,立足国情实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市场优胜劣汰中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充满韧性的强大生产能力。中国的产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符合基本经济理论和主要发达经济体发展规律。,  中国的产能内生于科技创新和生产效率提高。创新是生产力的“发动机”。中国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研发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二,2023年有679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科技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锻造出更多比较优势。近些年,中国的“老三样”(手机、电脑、家用电器)和“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靠的是海量细分行业中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极致的效率改进,靠的是中国企业家的苦心孤诣、精益求精。中国在“新三样”领域,专利申请量已居全球前列;在一些科技前沿领域,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大量优秀科研成果涌现。尤其要看到的是,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配套完整,借助市场化力量,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快速形成高质量产能。彭博社文章认为,全球能源转型之所以有希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提供了低价、清洁的产品。中国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充满期待,不会因别国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轨卫星等领域处于领先位置,就千方百计找理由去指责批评、去打压遏制,而是真心实意学习和借鉴,在互学互鉴中共同为人类科技进步作贡献。同理,对中国技术领先的新能源等领域,发达国家也应从增进全人类福祉出发,秉持开放公允态度。,  中国的产能很大部分来自跨国企业。中国制造能够发展壮大,外资企业功不可没。随着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众多外资企业把中国作为主要生产地,在华投资生产并向全球销售。这里面就有大量美资企业。比如,苹果能成为全球利润第二、市值最高的公司,离不开大量勤奋的中国工人和高效的“果链”企业,近期苹果公司宣布将扩大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实验室,以支持产品制造。再如,特斯拉去年生产的184.5万辆新能源汽车中,一半诞生于上海工厂,特斯拉汽车出口数量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近30%。跨国公司决策在母公司,生产在中国,销售面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市场,利润回流母国,形成多方受益的格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未来,随着一批跨国企业的化工、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在华相继投产,其竞争力和产能有望持续提升。,  中国的产能得益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纵观产业发展史,发达国家能够成功实现产业升级,既离不开市场作用,也需要政府产业政策引导支持。日本、德国、韩国等在二战后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政府对主导产业的政策支持。美国运用产业政策历史长、范围大,仅《芯片和科学法案》等就拟拨出高达520多亿美元的补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考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依托强大国内需求牵引,通过产业规划引导资源要素流动,积极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认真遵守补贴相关规则,推动产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比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但要看到,中国的产业政策并不违背市场规律,没有通过产业政策“以邻为壑”,排除别国竞争,也没有“拔苗助长”,盲目发展产业。中国将持续提高市场化水平,因地制宜实施好产业政策,让各个行业有序竞争、优胜劣汰,最终实现高质量供求平衡。(钟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