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时评】科学防沙治沙 久久为功筑牢“三北”绿色长城

2024-08-05 294 0

  土地荒漠化,不仅让人类失去可以耕种的土地,还会加剧沙尘灾害,极大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在高温干旱的沙地里种下一棵树不难,种活一棵树却不容易。为此,在我国“三北”地区,沙区的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在一次次试验中不断探索植树种草的新模式。,  甘肃天水,植树活动,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当地人摸索出了“深栽浅埋”法,即将树苗栽种到一米深的沙坑中,却只回填半米深的土,帮助树苗有力抗拒了风沙干旱,不仅减少了50%的浇水次数,还将苗木成活率由过去的5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在宁夏中卫,人们在沙面人工接种蓝藻等隐花植物,促进形成生物土壤结皮,可以有效固沙。天然结皮的形成至少需要8年,人工培养只需1年左右。在甘肃武威,科研人员将成片光伏面板布置在荒漠化土地上,不仅能利用光能发电,还能像遮阳伞一样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板下优质牧草、灌木等生长,实现了发电、治沙、增收三重效益……,,  内蒙古鄂尔多斯,栽种柠条,  这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措施,突出的是因地制宜、科学精准,是各地沙区群众和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不同沙区的自然环境不同,栽什么树、种哪些草,种多少、怎么种,都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自然规律而定。因此可以说,防沙治沙是一项科研工作,必须要有扎实的调研、试验和分析,确保绿化行动科学有效。否则,盲目绿化,脱离实际或违背自然,草木苗难以成活,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还可能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效果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