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彰显中国担当
【特别关注】, 作者:余静(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教授), 人民至上,关注全人类福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主题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厦门实施6个典型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深圳打造“山、海、城”于一体的生态和谐的公众游憩空间,温州为民众呈现美丽海上花园,海南三亚湾免费开放滨海旅游景区……白皮书中讲述的还景于民、还绿于民的实践范例,充分展示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中国通过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升了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同舟共济,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着眼全球,勇担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全面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走深走实,深度参与并支持全球海洋治理。在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助力发展中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现协调与统一,促进当地蓝色经济快速发展和海洋可持续发展。如中国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编制等方面,为有关沿海国家和岛屿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培训;中国全程参与“公海条约”的磋商并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响应联合国“海洋十年”等重大倡议,分享在海洋科研、环保、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实践和经验,承担了与我国国力相适应、国情相适宜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体现了东方智慧,彰显了国际胸怀。在今年7月刚刚落幕的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第二届高级别会议上,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表示:“中国在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海洋与淡水部门负责人莱蒂西娅·卡瓦略曾说:“中国将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放在优先地位,这对海洋的整体稳定至关重要。”可见,中国积极履行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更多的示范与借鉴的历史使命已成为世界共识。, 多措并举,创新生态保护模式。中国坚持生态优先,不断优化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中国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的生态空间管控制度,划定了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明确了海洋生态空间和海洋开发利用空间布局,统筹优化重点用海活动的分布安排。中国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深化陆海统筹体制机制改革。中国构建了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的综合治理体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一湾一策,全面系统治理,区域协同共治,打造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中国坚持因地因时制宜,不断促进生态减灾协同增效。针对“硬质海堤”破坏海岸线生态功能、外来物种入侵造成滨海湿地退化等问题,中国分区分类施策,采取海堤生态化改造、生物替代等措施开展生态修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减灾功能,提高海岸带韧性。中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在海水淡化、海洋能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工装备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中国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海洋经济发展韧性持续显现,绿色低碳成为发展亮点。,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16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