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问风的性格 琢磨云的脾气——走近青年气象工作者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青年气象工作者】, 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 光明日报通讯员 祝子津, 一支铅笔、一沓自记纸、一台电报机是老一辈气象观测员的“老三样”。而如今的气象工作者,能综合运用地面自动观测站、风云气象卫星等多渠道的数据,实现气象预报的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与可视化。, 北半球的夏季已来临,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旅游活动,样样离不开精准的气象预报。这群青年人也随着回升的气温和多变的天气忙碌起来——, 在精准度上“较劲”,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室主任曹勇,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4年。“气象人365天、24小时从不敢放松,只要发生重大天气过程,我们就要迅速进入应急工作状态。”曹勇说,“例如,春季,我们重点关注沙尘、大风天气。一般在四五月份,华南地区开始出现强对流天气,之后降水会整体从南向北推动。十月以后,我们则重点关注冷空气和寒潮天气的影响……”, 绘制天气图,是天气预报员进行气象分析的“看家本领”。曹勇说:“天气图每3个小时就要画一次,一天要画8次。画一张天气图大概要3个小时,费时费力!”, 为提升工作效率,曹勇便和同事商讨,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天气图基础数据的分析。大约用了半年时间,他们克服了技术难点,设计出了一套天气图算法,目前已成功运用在预报员的日常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