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07-31 304 0

,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证监会会同相关方面落实安排,形成“1+N”政策体系。“1”就是《意见》本身,“N”就是若干配套制度规则。,  近日,证监会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旨在引导科创企业更加重视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布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申请在北京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辅导监管指引,进一步优化北交所辅导监管工作。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多项规则。此外,沪深交易所正在制定修订贯彻落实新“国九条”的其他业务规则,将尽快向市场发布。,  “1+N”政策体系主线是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同时吹响了资本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冲锋号角。,  发挥应有功能,  我国正在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赖于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存量的整合,即通过并购等市场化手段整合产业;二是增量的发现,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两者都离不开强大的资本市场支持。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通畅的融资渠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备条件。某种意义上,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是现代高科技产业崛起的胜负手之一。,  毋庸讳言,我国需要融资体系结构匹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当前,我国金融体系规模已经很大,但融资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占比为7∶3,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占比约为9∶1,存在“钱多本少”以及耐心资本不足等问题。,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需要破局,一些制度机制、监管执法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及时补短板、强弱项,以扩大我国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和支配力。,  新“国九条”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心,锚定金融强国建设这一奋斗目标,从投资者保护、上市公司质量、行业机构发展、监管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勾画了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当大量优秀企业在资本市场舞台进行IPO、再融资、参与并购并发展壮大,亿万股票和基金投资者在这里投资,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红利,资本市场就撬动了产业与资本的正向循环,实现了资本和科技的相互成就。一个有活力、高回报的资本市场就会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海内外资金,强化我国的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深化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壮大耐心资本,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全球经济和股票市场的‘王者’越来越为科技强者主导。”清华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为国告诉记者,按销售收入排名的世界财富500强,传统企业排在前面,但按股票市值排名的榜单在最近10年发生很大变化,市值高的都是新质生产力公司或持续高研发投入的公司。欧盟一项年度研究表明,2020年全球2500家研发投入最高的公司中,中国公司数超过欧盟,居第二位。,  我国科技实力的崛起,离不开创投基金的支持。统计显示,过去10年来,我国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快速发展,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投项目13万个,为7万家企业提供资本金8.54万亿元。注册制改革以来,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支持率分别为89%、57%、100%。,  耐心资本是陪伴“硬科技”长跑的重要搭档。在市场人士看来,耐心资本为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设未来产业提供稳定的金融活水,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助推器”。国资委表示,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坚守主责、做强主业,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专家指出,今年以来,发展新质生产力与耐心资本之间的关联逐渐加深。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壮大耐心资本”的部署,是对以往“快进快出”式短期资本现象的及时矫正,对于风险投资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耐心资本,重点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市场激活措施和优化支持风险投资生态系统。新“国九条”及其配套政策,为耐心资本的发展铺设了坚实基础。业内专家表示,耐心资本的来源多样,包括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产业资本以及具有长期投资理念的各方投资者等。我国正在积极推动风险投资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打造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风向标,营造政府领投、机构跟投的氛围,驱动更多资本成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中国“新引力”凸显,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金融要素的聚集和配置是重要一环。我国正在加强监管框架,防范金融风险并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其中,吸引外资进入资本市场已成为重要一环。,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今年以来,中国开放的大门打得更开。随着上市公司一季报的披露,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多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名单中出现,增持态势明显。贝莱德等多家外资公募基金的一季度重仓股持仓情况陆续亮相,施罗德基金、联博基金发行了首只权益产品,释放出持续加码中国市场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