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文化: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实证

2024-08-05 85 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上山文化,正是我们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表现出令人肃然起敬的创新性,也是长江流域连续性文明起源进程的重要起点。,  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摇篮,在古埃及为尼罗河,在近东为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在印度为印度河,范围不过数十万平方千米。孕育中华文明的地理摇篮,辽阔而多元。中国的摇篮,仅算孕育早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有近300万平方千米。多元的环境,自然养育多元的人群、多元的文化。自农业起源时期开始,便呈现出多元竞相创新发展的特性。北方先民培育出世界最早的粟和黍;长江流域及邻近地区先民,驯化出世界最早的栽培水稻。,  距今约2万年,江西万年仙人洞先民烧制出世界最早的陶器,开始大量采集野生水稻为食,揭开长江流域及邻近区域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序幕。距今万年前后,浙江金衢盆地的上山文化,则真正迈出农业革命的脚步。,  最坚实的证据来自炭化稻谷颗粒。可能是炊煮过程中偶然掉落在火塘边,这些稻谷被烧烤碳化,虽然残缺,但仍然保留了早期稻作农业的珍贵信息。稻壳末端的小凸起,叫作小穗轴,功能是连接稻壳和稻穗的主干。野生稻的小穗轴并不发达,稻谷成熟后,小穗轴难以承重,自然折断,稻谷落地,等待来年再次发芽生长。脆弱的小穗轴本是自然界精巧的设计,保证了野生稻的物种繁衍。人类在采集野生稻时,不会费力捡拾落在泥水中的脱落稻粒,而是掐取稻穗,食用因小穗轴比较坚固而尚保存在稻穗上的稻谷。因此,人类播下的稻种,都有坚固小穗轴基因,经过长期人工干预,种植水稻的小穗轴会越来越坚固,不会自然脱落,利于人类采集食用。,  上山文化的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水稻遗存,包括炭化的稻米、稻壳、小穗轴等不同部位,样品总量多达5万余个。小穗轴表现出明显的驯化特征,表明距今1万年前后,稻作农业已经开始,种植的水稻已经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在对更底部文化层土样的分析中,发现了具有驯化特征的水稻植硅体,后续研究,可能会将中国农业起源的时间上溯到更早的时期。目前,稻作农业养活了世界60%的人口,是中华文明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农业革命是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取食物到改造自然、驯化动植物、主动生产食物的划时代转变,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也直接引发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变革。对耕地的依靠,使得定居成为农业人群必然采取的居住方式。狩猎采集时期,自然界的山林河湖、野生动物和植物,都是整个社群共享的资源。定居的农业村落出现后,耕地和出产的谷物更容易转化为开垦者和耕作者的私有财产。比起狩猎和采集,农作物的收获更可预期,多一份人力、多一滴汗水,就可以多一份收成;农作物也更利于长期存储,在自然食物资源短缺时,提供生存保证。农业的这些特性,都利于私有财富的积累,也更容易造成贫富的分化。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必然带来人口的增长,社群规模的扩大,最终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